此外,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
保定市共检出560个批次油品不合格,仅没收劣质柴油1吨。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防护隔离工作严重滞后,应于2017年底前完成隔离的15个水库中,有12个未完成隔离。
廊坊市龙河、凤河污染治理推进迟缓,多项整改任务未达预期目标,龙河沿岸村庄规划建设的24座污水处理站实际仅建成1座,凤河多个治理项目于2018年才开始启动。另外,根据全省秋冬季1+5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平均降尘量控制目标为9吨/月平方公里。机动车污染治理能力建设不到位,全省仅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市设立专门机构,且人员少,设备不足,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迟缓。廊坊市六干渠万庄镇段,河长制公示牌旁的河道内充满垃圾,河水呈黑绿色,散发恶臭,还有排污管直接伸入河道。唐山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长期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后5名,亟待进一步加大压减钢铁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力度。
结构性、布局性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唐山市高新区和芦台经济开发区整改方案除个别地名人名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明显相互抄袭。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各地要根据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具体任务包括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行动计划聚焦当前影响农业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农村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等内容作为攻坚任务,细化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整治措施。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农村处负责人表示,我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要推进养殖布局优化和清洁生产,引导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同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这意味我国全面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开展攻坚。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膜回收体系和能力不断加强。他说,下一步要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四提升,即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攻坚战聚焦重点目标任务,坚持优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他说,围绕这几个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等5方面的主要任务。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三减,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目标更明确,到2020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介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量大面广、基础薄弱,是一项长期任务。
两治,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如何推动农业更绿色、农村更美丽?记者8日采访了两部门的有关负责人。
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到2020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农村能源和有机肥为主要方向的资源化利用产业日益壮大。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试点,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农民由买产品转为买服务,推动将地膜回收与地膜使用成本联动。聚焦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三大利用方向,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范围,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整县推进秸秆处理利用。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
通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加快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稳定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同时,要推动出台农膜回收管理办法农村更美丽,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苏克敬说,农村饮水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获得感,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滞后,迫切需要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统筹推进品种节水、结构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制度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各地要根据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适用的治理技术,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他表示,着力推进种植业污染防控。目标更明确,到2020年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介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量大面广、基础薄弱,是一项长期任务。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他说,下一步要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稳定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三减,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
农业更绿色,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防治农业污染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试点,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农民由买产品转为买服务,推动将地膜回收与地膜使用成本联动。
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膜回收体系和能力不断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要推进养殖布局优化和清洁生产,引导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同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两治,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同时,要推动出台农膜回收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农村处负责人表示,我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通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加快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李波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
如何推动农业更绿色、农村更美丽?记者8日采访了两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他说,围绕这几个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等5方面的主要任务。